专题 > 网络家长学校

家庭教育中的8个缺失

2021-01-22 18:09:24 点击:

   一:“人格平等” 
  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。无论是小时候,还是长大恋爱成家,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,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。即使有人说过,也许会是如“棒子出孝子”、“不打不成才”等观念,而这些观念对不对则需要我们去反思。
   连婚检都懒得做的现代人,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专业培训,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,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、行为、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。
  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。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,父母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教育基础,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。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,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。对教育职责的漠视,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。
   父母们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。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,没做成的都转而寄希望于孩子来完成。父母的过度关心、过度照顾,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。
   过多多限制、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。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,以“家长”自居:“你是我生的,我让你听,你不能不听,找揍!”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“人民格平等”,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?
   二:共同学习
  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、中学时,总喜欢说:“老师,这孩子全交给你啦,拜托拉!”其潜台词是“与我无关啦。其实,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。
   撬动地球的手,就是推动摇篮的手。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气的共同成长;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。
   只要孩子看到,我一定是在看书、写作。身教远大于言教。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,家中有多少书,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。没有书香家庭,哪有书香校园,书香社会?父母不进步又怎么指望孩子成龙、成凤?
   学习型的家庭中,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,甚至相互影响的。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,如亲子共读,亲子通信,讲述成长故事等。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,是没有止境的过程。父母之邦的不断进步、不断学习,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。
   三:品德教育
  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。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。有了高分数、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。事实上,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,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,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、品格,是做人的快乐,是受人欢迎、尊重,而不是知识学问。
   点点滴滴的影响,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。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,什么要求都答应,什么愿望都满足。品德却不被关注,有些孩子说谎,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,以自我为中心,不考虑别人的感受。这样的教育理念、方式令人忧虑。
  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,但我们让他知道,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中的失败,让他知道爸爸、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,而是很重视品德,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。
  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,有如滴水穿石;同样,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。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,才能被生活所成就。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:“状态大于方法,方法大于若干。”现实情况恰好相反,是“若干大于方法,方法大于状态”。实际上,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。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,有了状态就想做事,就有可能成功。
   一位学者说过,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。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。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。所以说,最重要的是状态,是精神方法。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,就要去做;凡无助的,就要少做或不做。
   四:童年
   大家经常感慨: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、没有快乐。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。在入幼儿园前,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,让孩子弹琴、画画、唱歌、跳舞……一进学校,进了考试圈,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。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,而是寄托许多幻想。逐渐地,现实让他们梦破。到了初中,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。剩下的是“苦”。正如孩子们所说“起得最早的是我,最累的是我,是我,是我,还是我”。
   幸福是一种体验,享受着教育的幸福,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。追问孩子幸福吗?答案是不。可孔子《论语学记》首篇就说: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!学习应当是快乐的。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、活动、玩耍中学习呢?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?我们的父母,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!
   五:赏识和信任
   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:现在就这么疯,以后怎么办呢?男孩子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:调皮的孩子聪明。孩子长大了,人们说: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,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。
  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。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“不行”,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“行”,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,“说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;说你不行,你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”倘若你要孩子行,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,欣赏他们的成长,欣赏他们的言行;倘若父权孩子不行,那就抱怨,指责他们吧。
   孩子的潜力远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。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,人的潜能是巨大的。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。
   六:一样属于孩子的东西
  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,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,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、广泛的兴趣、热烈的情感、坚强的意志、独立的性格。
   人最幸福的事让他喜欢一件事情,哪怕是种花、养小动物,使业余时间、精力有所寄托。每个孩子,在家庭中、学校中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。
   其实,孩子学得太难了,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,有什么价值?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,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,考不上名牌,也会有健康人生、幸福人生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。
   
     很多优秀人才,他们并没能接受正规大学教育。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,学到的诸如善良、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。
  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,让他喜欢一样,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。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,这很重要。
   七:读书的生活方式
   读书,是孩子们净化灵魂,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。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,主要任务就是读书。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。凡是读书很多的孩子,一般来说,其视野必然开阔,其精神必然充实,其志向必然高远,其追求必然执着。一个人的定神发展中,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。
  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。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,如犹太人。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: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,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,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。全世界富有者中,40%是犹太人;诺贝尔奖获得者中,最多的也是犹太人。
   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:孩子刚生下来,就用蜂蜜涂在书上,让孩子舔,意思就是读书才能甜蜜。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到脚下。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,中国人均只有5本。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。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,书才是真正大学,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。
   
    宁静才能致远。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,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。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得多。
   八:记日记的习惯
   通过写日记,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、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;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,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;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,调节自己的情绪;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,可以锻炼他的意志,开阔他的心胸,净化他的心灵。不仅孩子写、老师写,父母也可以写,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。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,一位家长,一个学校的状态。因为要想写得精彩,就必须活得精彩,做得精彩。
  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