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 > 网络家长学校

青春期的孩子居然恋爱了,父母该阻止还是不动声色?

2021-01-25 16:23:00 点击:

    
  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,是继婴儿期之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间段,也是孩子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的身体发育虽然逐渐走向成熟,但大脑和心理的发展,还在进行当中,张博士把这个阶段比喻为“大于小孩,小于大人”。青春期的孩子,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愿,自我意识也更强,因此亲子关系容易变得紧张,矛盾升级,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。
   了解青春期孩子。家长首先要创造好的亲子沟通。如何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呢?
   解决问题关键在于: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,是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的。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,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与他对话的方式。当孩子成长到十几岁,进入青春期,我们与他沟通的方式,也应该升级为与“青春期孩子对话”的方式,而不再是与“幼儿对话”的方式。
     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?
     在与“幼儿对话”的沟通模式中,由于对方还只是个弱小的孩子,生活和心理建设都完全依赖父母,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。所以父母更多是照顾者的角色,甚至是一定意义上的“包办”角色。在孩子的眼中,父母是无所不能的,他的一切需求,都必须由父母来提供帮助和满足。所以在双方沟通交流时,父母可以更多地指导、甚至是要求幼儿。对方通常都会接受,或者不得已最终也只能接受。
   而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,自我意识逐步形成,“我”的概念越来越强烈。这个时候,与“青春期孩子对话”就意味着把对方当成有独立意识、自主个性的人,甚至是需要彰显自我个性的人。父母在沟通中,要主动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,并且在行动上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,杜绝采用命令或者要求的方式。用平等的对话和鼓励的语言,让孩子体验到被包容和支持的感觉。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沟通前提,让沟通进行得更加顺畅。
   角色对了,关系对了,孩子的成长就有保障了。6岁以前是孩子的童年阶段,在这个阶段父母是“照顾者”的角色。而在孩子进入小学后,孩子需要接受训练,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,家长开始扮演“指导者”的角色。
   可是当孩子年满12周岁进入中学之后,青少年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。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最早提出的,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,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、协调一致的、不同于他人的自我,是对“我是谁”、“我将来的发展方向”以及“我如何适应社会”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。
   因此,在这个阶段,家长需要剥离“照顾者”的角色,并放弃一些“指导者”的角色,逐渐转变为一个旁观的“教练”,放手让孩子到场上去“勇敢拼搏”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够在自主的过程中,逐渐找到自我的定位。但由于他们缺乏判断能力及成熟经验,又需要父母作为“教练”在场外默默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,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叫停比赛,将孩子拉回来讨论上一场的得失利弊,达成一致后重新调整状态,然后再次上场。
   这样才能形成家长与青春期孩子良性的、动态变化的亲子模式。
  分享到: